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恆星群/星座‧星圖發現、命名大事紀要〈二〉

AD140

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約AD85~165)以希帕恰斯的著作為基礎,在其偉大著作《天文學大成》 (《Almagest》)中的Ⅶ、Ⅷ中列有恆星表,載有1022個恆星位置、亮度的目錄及49個星座(其中由托勒密命名,而現今不使用的是Antinous星座),由於他向來被視為占星學發展上最重要的先驅人物,故而有關恆星的使用就一直採用他的方法,至今仍無太大變化,顯見他的影響力。托勒密在亮度的分類大體依希氏的方法,即將恆星一一標上星等記錄在流傳下來的星圖上。托勒密使用的48個星座如下:

Ⅰ.黃道星座 共12個
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室女座
天秤座、天蠍座、人馬座、魔羯座、寶瓶座、雙魚座
Ⅱ.非黃道星座
a.極區 共1個
小熊座
b.黃道北 共20個
大熊座、天龍座、仙王座、牧夫座、北冕座、武仙座
天琴座、天鵝座、仙后座、英仙座、御夫座、蛇夫座
巨蛇座、天箭座、天鷹座、海豚座、小馬座、飛馬座
仙女座、三角座
c.黃道南 共15個
鯨魚座、獵戶座、波江座、天兔座、大犬座、小犬座
南船座、長蛇座、巨爵座、烏鴉座、半人馬座、天壇座
豺狼座、南冕座、南魚座

AD5世紀末

普勒克拉斯(Proclus,生卒年不詳)曾註解托勒密占星名著《四書》(《Tetrabibos》),他發現后髮座。


AD中世紀

當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文明陷入黑暗時期(Dark Age),但中東阿拉伯民族適時興起,在天文學方面他們融合希臘、羅馬、埃及、波斯、拜占庭、印度、中國等天文星占知識,建立大規模的觀測站,辛勤努力遂有永垂不朽的成就。今日天上恆星名稱許多都以〝Al-〞開頭,如大陵五〝Algol〞等皆得名自阿拉伯人,迄今仍於全球通用,他們對天文學的貢獻絕對値得尊崇。阿拉伯人與恆星群有關事蹟如下:

1.巴塔尼(al-Battani, AD858~929)一生長達48年的天文觀測修正托勒密《天文學大成》中不少天文數字,撰寫巨著《薩勒比曆數書》(《al-Zil al-Sabi》)。

2.蘇菲((al-Sufi, AD903~986)出版《恆星星座》(《Swar al-kawakib al-Thabita》)記載48個星座每個星座的位置、星等和顏色,並附有兩幅星圖和恆星星表,對許多恆星名進行鑑定,至今仍於全球通用。

3.伊本‧尤努斯(Ibn Yunus,AD?~1009)屬於阿拉伯天文學的開羅學派,他在AD997~1003年作了20多年的天文觀測,編撰《哈基姆曆書》(al-Zij al-Hakimi al-Kabir)匯集大量的觀測紀錄及天文計算的理論與方法。

4.查爾卡利(al-Zargali,AD?~1100)屬於阿拉伯天文學的西阿拉伯學派,在AD1080年編成《托萊多天文表》(《Taletan Tables》)。此表後由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世(AlfonsoⅩ,AD1221~1284)號召組織一批學者加以修訂,成為以其名命名的《阿方索天文表》(《Alfonsine Tables》)。

5.納希爾丁‧圖西(Nasir al-in al-Tusi,AD1201~1274)他建議蒙古征服者旭烈兀汗在伊朗西北部興建宏偉的馬蓋天學台,他完成著名的《伊兒汗曆數書》(《Zij-I ilkhani》)。

6.烏魯柏格(Uiugh Bag,AD1394~1449),他是帖木兒(Timur)之孫在首都撒馬爾罕(SamarKand,今烏茲別克境內)興建天文台,並親自主持觀測工作,編製《烏魯柏格天文表》,其中最受注目的是一份包含1018顆恆星的星表,這是西方世界自希帕恰斯、托勒密以後千餘年第一份獨立觀測而得的星表。

AD16世紀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AD1546~1601),被譽為觀測天文大師,在他17歲時因觀測當時AD1563年8月木星與土星會合,發現與《阿方索天文表》所推算的同一天象竟相差一個月之久,遂令第谷體悟到實際觀測的重要。由於勤奮,使他在天文學與占星學的成就頗受推崇,如1572年他發現仙后座的ㄧ顆超新星享譽各界,使其機緣獲得丹麥國王菲特烈二世(FrederickⅡ)的欣賞,因而慷慨贈送哈文島一幢住宅及一座觀象臺給他,每年並撥予豐厚的研究費。第谷在該島重新精確測定恆星位置,編製一部列有1000顆恆星座標高精確度的星表,在尚未使用望眼鏡觀測天象的當時,其測量天體位置的誤差值僅有2’之微,殊屬難得。後來在1597年丹麥新國王獨掌大權後,大幅削減每年給第谷的經費,最後他不得不離開哈文島遠走他鄉,在另一機緣下,得到匈牙利國王魯道夫二世(RudolphⅡ)的資助,使其得以繼續進行天文觀測。

第谷安頓後,重新召回往昔助手,但僅一位願意回來,於公元1600年2月3日,德國青年約翰‧開普勒(Johnn Kpler,AD1571~1630)前來拜訪並成為他的學生,為第谷進行理論研究。1601年10月24日第谷逝世,留給開普勒大量豐富寶貴的天文實測資料,開普勒遂在這個基礎下,發現天文學史上石破天驚的行星三大運動定律,這是科學史上實測資料與理論工作互相結合輝煌成功的範例。開普勒被後世譽為「天空的立法者」,他不負其師的囑託,編製以〝魯道夫〞命名的高精度量表,即《魯道夫星表》(《Tabulae Rudolphinae》)以感恩第谷落魄時魯道夫二世的資助。

AD17世紀初葉

約翰‧拜葉(Johann Bayer,AD1572~1625),德國人,本身是律師也是業餘天文學家,於31歲時出版《九等星圖》(《Uranometria》)記載51張星座圖,包含南天共記錄1790顆恆星、托勒密48星座與以往未曾聽聞的12個星座,分別是:

蝘蜓座、蒼蠅座、南三角座、天燕座、孔雀座、印地安座
天鶴座、杜鵑座、水蛇座、鳳凰座、飛魚座、劍魚座

據傳拜葉並非親自觀測,而是轉述荷蘭探險家柏魯斯‧迪奧多斯(Petyus Theodorus AD?~1596)所命名的。拜葉首創以希臘符號α、β、γ…等來分辨各星座的等級,現今仍在天文界應用,如壁宿二(Alpheratz)為仙女座(Andromeda)最亮的恆星,故以αAnd表示。他所繪製的星座有別以往,改以地球向宇宙天觀看的角度。

AD17世紀中末葉

哈雷(Edmond Halley ,D1656~1742),英國人,於AD1676年遠赴南非觀測341顆恆星的位置,並在AD1676年出版。



本文已獲著作權法保護,如欲轉載請先徵得授權同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