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印度占星學與西洋占星學的比較─黃道篇




圖片出處 www.bamboo.hc.edu.tw/research_publish/

黃道

1.印度占星學:恆星黃道

2.西洋古典占星學:迴歸黃道

3.西洋現代占星學:迴歸黃道,也曾有人使用恆星黃道

黃道使用之不同是東西方兩大占星學系統最主要的差異之處。所謂黃道是指地球繞太陽一周所行經的路線,其上下約9度,共約18度的寬廣帶則稱為黃道帶,太陽系諸行星即在此區域運行,就地心系統而言則是太陽帶著行星在黃道帶繞著地球運轉。

公元前約5世紀黃道被劃分成均等的12等分,此即黃道12星座,每星座佔黃道30度而劃分之依據,在當時可能係採恆星群的亮星,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希腊占星學已漸具雛型,隨著亞歷山大東征印度,遂與印度原來的以月亮為主的占星學產生交流,歷經後來的希腊化時期更進一步的互通,而成現今印度占星學的面貌。

印度占星學最早期發展的是黃道一周28星宿,稱Nakshatras,主要用來觀察月亮在天空中的每日運行,約每月一宿,故又稱月站,這些月站的劃分點,即同樣是以恆星群的亮星作為基準。

希腊占星學與原本的印度占星學交流後,印度占星學遂有黃道12星座的名稱結合原有的27星宿,由於劃分點以恆星群亮星為基準,故稱為恆星黃道。

本書第16章恆星學派Cyril Fagn所述,天文學史上第一位發現歲差的希腊天文學家Hipparchus的學生Posidoius將春分點設在白羊座0度影響西洋占星學甚遠的托勒密《Tetrabiblos》予以採用,加上希腊占星學歷經希腊化時期漸趨成熟,常將季節因素,列入要素特性討論,而季節因素的劃分點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遂重視每年太陽回到這4個點之現象,此稱為迴歸黃道。

恆星黃道是真實的宇宙天文現象,而迴歸黃道純粹為日‧地關係反映一歲的季節現象,由於地球本身的地軸進動會使恆星黃道和迴歸黃道產生差異,每年約50.29"稱之為歲差,目前恆星黃道和迴歸黃道相差約23度,這樣的結果在計算行星在黃道的位置就產生極大差異。

如張國榮公元1956年9月12日11:50AM香港出生114E10,22N38,經計算他的 依迴歸黃道算位於巳處女19度21分,若依恆星黃道算則位於午獅子26度5分,兩者相差約23度15分,其他的行星亦復如是差異。按一般占星學常識我們知道太陽在處女和在獅子的意義詮釋相當不同。

印度占星學自與希腊占星學會合仍堅持採用恆星黃道,西洋古典占星學則沿續希腊化時期的迴歸黃道,而西洋現代占星學仍沿續,祇不過在1950~1970年代Cyril Fagan和其弟子們大力提倡恆星黃道,但未引起重大迴響。由於迴歸黃道脫離實際的宇宙天文現象,常被天文學家揶揄,殊不知迴歸黃道與一年的四季季節相當契合,這種爭論其實可以我國天文學史常講的「天自為天,歲自為歲」來表示與解決,也證明我國天文學家的睿智。


所有文章均受著作權保護,如需轉載請徵得授權同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