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印度占星學與西洋占星學的比較─宮位制篇


宮位制

1.印度占星學:
整個星座宮位制、Sripati宮位制、近代Krishnamurti採placidus宮位制

2.西洋古典占星學:
希腊化時期採整個星座宮位制
從羅馬、阿拉伯時期至中世紀發展相當多的宮位系統,最被採用的是Regiomontanus及Placidus宮位制 。

3.西洋現代占星學:
現代也發展出許多新的宮位制,如Koch,Topocentric,但仍以古典的Placidus宮位制最受歡迎。

整個星座宮位制主要特色是當ASC星座確定以後,不管ASC在那一度數,就將ASC星座當作第1宮,接下來黃道秩序的下一星座為第2宮,其他3宮4宮,…,12宮依此類推,如ASC星座為酉金牛,第2宮將是雙子,第3宮為巨蟹,…,12宮為白羊。

整個星座宮位制的各宮劃分十分簡單,各宮的宮主星相當明確,希腊早期發展的占星學採用的宮位制就是整個星座宮位制,所以印度占星學採用這種宮位制,更可證明東西方兩大占星學系統確曾交流過,即使至今已歷2000餘年,大多數的印度占星家仍採用這種宮位制。

Sripati宮位制的方法跟西元AD3世紀Porphyry所提倡的宮位制相當雷同,祇不過Sripati宮位制經同樣計算過程所得結果為各宮的中點,需要計算各宮的起始點及末端點,才是完整的一個後天宮。印度占星學所使用的分宮方法,就是整個星座宮位制,電腦軟體常以Rasi Chart稱之,Sripati常Bhava Chart稱之。

印度20世紀中葉竄起的K.P(krishnamurti Padhdhati簡稱K.P)有別傳統主流的論斷方法,K.P創始者P.SKrishnamurti鑑於印度傳統占星學仍存有盲點,他結合27星宿將之細分為小區間,命主的ASC、MC及9大行星的度數,各有星座主星、星宿主星及區間主星,其意義自有不同。1960年代以後K.P系統頗獲印度高級知識份子喜愛,逐漸獲得重視。由於K.P採用西方古典的Placidus宮位制,該宮位制在印度始較為人所知。

西方占星學自羅馬、阿拉伯中世紀一直到現代,都不停尋求較有效的宮位制,希腊占星學採用的整個星座宮位制是等宮位制的原始型式,但不能滿足後世占星家的需求,隨著時代推移天文知識豐富及數學的發明,得以使宮位制更多元化,有關宮位制的名稱、定義、特色請參酌拙著《占學:天宮圖的要素分析(上)》第三章之說明。

宮位制的創製說明西方占星家較富創意、挑戰,而印度占星家則相對顯得傳統保守,西洋古典占星學比較喜歡採用Regiomontanus宮位制及Placidus宮位制。西洋現代占星學也創出不少宮位制,但仍以Placidus宮位制最受青睞,Huber學派堅持Koch宮位制。

所有文章均受著作權保護,如需轉載請徵得授權同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