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談談Glenn Perry《From Ancient to Postmodern Astrology:Toward a New Synthesis》 之二

作者:台灣 秦瑞生老師

A、 意識的進化為一般趨勢
Glenn Perry舉國際知名整合心理學(Integrated Psychology)&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大師Ken Wilber早期的書《Up from Eden》有關人類意識於不同歷史階段所呈現的不同水平,其歷史階段的劃分約略與占星學歷史發展的轉折頗為巧合,正可以給Glenn Perry大作文章。


意識水平 歷史階段 對應占星學歷史發展時期
I 低水平 B.C2500~B.C500 巴比倫徵兆占星學
II 中水平 B.C500~A.D1600 迦勒底、希臘化、阿拉伯中世紀
III 高水平 A.D1600~現代 17世紀傳統占星學高峰 現代心理占星學


他結合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Ken Wilber的意識進化觀念與心理學家Julian Jaynes的Bicameralism(譯作雙相腦人學說(註一),認為早期的先民意識發展較弱,A.D1600之前的傳統占星學必然幼稚、孩子氣、不成熟,而現代心理占星學的發展是在20世紀後屬於人類意識高水平階段,故較為理性、合乎邏輯、較具生產性。


觀其整段內容所談的進化,幾乎是從生物學觀點來談人類意識的進化,但普世都知道人類的進化須經二、三百萬年,豈是Glenn Perry所説二、三千年意識進化就能明顯劃分出階段差別?他將傳統占星學比擬成原始人類,僅具直覺本能,行為舉止未經深思熟慮且較不能控制,以自我中心來瞭解外在世界,因較基本的生存、安全的本能、自我滿足是行為的主要動機,思考能力受限僅集中在短暫的利益。姑不論他的比擬如何,在他的認知,早期的歷史發展就是無知、幼稚。但不知身為心理學博士的他,是否曾思考人類文明的軌跡不就是站在先民的肩膀上逐步發展出來的?


有關「意識」(Consciousness)的概念,向來就是哲學和科學論的最大難題之一,要論述人類進化或文明進化務必要對人的意識起源,即意識的產生和來源有充分的認知(註二),僅引用達爾文、Ken Wilber、Julian Jaynes等觀念就套用成上述意識的歷史階段,未免粗糙,當然其比擬就不免不倫不類。其實不管生物進化或意識進化引起的爭議都相當鉅大,到目前為止都未見確切的證據,僅止於信仰層次而已。


又假設意識進化確實有如Glenn Perry的階段分類,A.D1600年以前的屬中或低水平時期,所出現的經典史詩、文學作品或哲學學說至今都還令意識水平較高的現代人讚賞不已,甚至還感嘆今不如昔,如約BC800以前印度最早期的四大吠陀經,約BC800希臘荷馬史詩,又印度吠陀詮釋經典(約B.C800~ B.C500)的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約B.C六世紀希臘《伊索寓言》,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經典《阿維斯陀經》、印度史詩形成時期 (約B.C500~ B.C300)《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中國《易經》、老子《道德經》、《莊子》、《論語》……百家爭鳴。同時期希臘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建立之曠古爍今之哲學學說,另橫跨時間較長的印度佛經、西方的《舊約聖經》、《新約聖經》,以上所舉無不都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燈塔,能說古代的意識水準較現代低嗎?現代的科技進展確實帶給人類高峰的物質文明,但以此就推論現代的意識水平就高於差距不到2500年的古代,似乎太傾斜於物質面。


傳統占星學發展於希臘化時期,奠定在希臘的自然哲學上,Marilynn Lawrence(註三)及Robert Hand(註四)皆曾論述值得參讀,應可體悟它們的精神與關聯。筆者不知Glenn Perry是否曾深入研讀占星學的歷史發展,否則他應知道傳統占星學發展最顛峰時期就在17世紀,當時英國的William Lilly(A.D1602-1681)及法國的Jean Baptiste Morin(A.D1583-1656)為最負盛名的兩大宮廷占星家,他們的事蹟至今仍受後人津津樂道,依他的劃分17世紀傳統占星學最為成熟,那為何不提呢?


Glenn Perry一再地賤古頌今,讚揚現代心理占星可成後現代(postmodern)(註五)的新典範(New Paradigm)。他在文中所提的後現代觀念,並未真正說明它的哲學概念,僅約略類比牛頓古典力學的確切因果決定論為現代科學,已被量子物理觀察者參與為後現代科學所取代,而傳統占星學就像現代科學也已被後現代之現代心理占星學所取代,因前者的決定論已被心理占星學之占星師參與互動所取代,他的心理占星學包含心理諮商與治療。


所謂典範是科學史家Thoma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所提的科學哲學觀念,影響甚為深遠,雖針對自然科學而發,也運用於其他學科如: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等,但已失Kuhn原先較嚴謹定義,僅是模式轉換的概念而已,Glenn Perry所說的新典範正是這樣。Ken Willber《靈性復興》第三章〈典範:錯誤的轉向〉就替Kuhn抱屈並評論後現代場景:虛無與自戀。政大哲學系教授蔡錚雲為該書中文版寫序,畫龍點睛地解說Ken Wilber的觀點,值得摘錄可為妄談後現代與新典範者戒。


「對一般後現代常常引用孔恩的「典範論」,來證明時間的斷裂、非連續性,他(Ken Wilber)深深不以為然,並指出,那是一種自戀的誤判,掛空的實行,毫無現實依據可行。事實上,依據孔恩本人之見,其意恰恰相反於此。在著名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中,他是代倒過來的解讀,以為各種不同詮釋所集成的典範,就足以否定科學理論的真相,取而代之。尤有甚者,威爾伯更進一步底引申,後者的斷章取義只是對特定的立場自圓其說,無視於事實的演變,實在只是「六十年代的自戀文化」,萬萬經不起真理的考驗。」


註一:維基百科-Julian Jaynes。

註二:Tomas Tso的部落格http://blog.udn.com/TomasTso/1514467文明進化的軌跡(一):文明總論,意識起源的爭議(二)

註三:Marilynn Lawrence〈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Hellenistic Astrology〉

註四:Robert Hand 〈On Matter and Form in Astrology〉www.Robhand.com

註五:後現代主義指的是「當現代社會深受科學主義和技術工具的影響,過於訴求絕對性、規範性或共通性。後現代主義主張反思、超越等等文明帶來的物化,價值觀趨於僵化,人類的理性思考能力也被消蝕殆盡而興起一種新思潮。」其立意甚佳卻往往忽略後現代起於現代性,甚至太過激進、走偏鋒。

沒有留言: